12月15日上午,美国计算机协会院士(ACM Fellow)、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(IEEE Fellow)、著名计算机科学家Joel Emer教授应邀到访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,在理科二号楼2736学术报告厅举行了一场题为“Addressing the General Purpose Processor Dilemma with Reconfigurable Logic Computing(通过可重构逻辑计算处理通用处理器困境)”的精彩讲座。报告会由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访问讲席教授、高能效计算与应用中心主任丛京生教授主持。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黄如教授、香港大学Hayden So教授、高能效计算与应用中心教师、信息学院其它单位的教师、同学参加了讲座。
Joel Emer教授现为美国英特尔公司(Intel Corporation)院士(Fellow)、微体系架构研究实验室总监,并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讲授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,被授予Professor of the Practice职位。他曾在美国康柏电脑、DEC(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)等知名企业就职,积累了丰富的研究开发经验,做出了多项开创性工作,在计算机体系结构工业和学术界均具有较强的影响力。他的研究领域涉及计算机微体系架构、高速缓冲存储器、片内互联、以及处理器可靠性等领域,并致力于关于多线程处理器、向量处理,以及线程推测执行等方面的研究。基于他出色的研究成果,Emer教授于2009年荣获国际计算机体系结构界最高奖项Eckert-Mauchly奖。他在MICRO、ISCA等计算机体系结构国际顶级会议上发表了多篇论文,荣获专利数十项。
在本次报告会中,Joel Emer教授首先为我们介绍了“黑天鹅”理论。黑天鹅指的是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。它罕有发生,但一旦出现,就具有很大的影响力,但是事后确让人觉得事件的发生在情理之中。在计算机领域就有数次革命性的突破可以被称为“黑天鹅”,例如电子表格处理程序的发明、图形界面的出现、Internet的崛起等等。什么能够支持下一只“黑天鹅”呢?Joel Emer教授的答案是可重构逻辑。
当今的计算机领域面临着一个两难抉择:通用处理器的灵活性和可编程性,以及专用处理器的性能和效率。可重构逻辑的典型代表是FPGA,它在通用计算和专用逻辑中取得了一个平衡。和通用处理器相比,应用可重构逻辑的专用处理器在性能、面积等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。Joel Emer教授讲述了FPGA的典型应用,以及利用FPGA做计算的优势和劣势,并且阐述了可重构逻辑的体系结构,包括在系统层面、计算层面以及构造层面。对于如何把可重构逻辑和传统的计算机体系结构相结合,如何填补程序设计语言和FPGA底层结构语义之间巨大的差距这两个问题,Joel Emer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。
在与听众的提问交流环节中,师生们踊跃提问,Joel Emer教授也对听众们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。
最后黄如副院长代表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向Joel Emer教授赠送了北京大学“信息技术与信息化”名家讲坛水晶纪念牌及北京大学漆盘。精彩的报告使到场的师生受益匪浅,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。